杨儒宾(杨儒宾 余英时)
今天给各位分享杨儒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杨儒宾 余英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在线√天堂中文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分析心理学的坑
- 2、《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 3、儒家修身之道的内容
- 4、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怎么样
- 5、关于朱熹文化的作文800字
- 6、陈荣捷的翻译著作
分析心理学的坑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开创者。
台湾的杨儒宾教授曾评论说:“荣格在知识日益分工化的当代世界,走的是古典博雅路线,与其说他想建立一门现代学术模型的学科,还不如说他对一门完整的‘人学’的兴趣更大。”我特别喜欢“人学”这词,非常的东方,非常的整体。
在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这个难以被理解和捉摸的领域,而这个概念顺畅地将人的身与心、意识与灵魂、身心与自然进行了联系,让我们逐渐走近了“个体化”这个目标——Individuation,动词是individuate。拆分解译:in dividu ate.前缀in是否定的“不可”,dividu是 divide“分割”的变型,ate是“使……成为”,组合起来便成了“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多美妙的解译!这一个词就涵盖了爷爷的想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我曾好奇,为什么荣格会研究神秘学,并将其用来进行心理学的解释。把自己搞的神神秘秘的,甚至一度被传统心理学排斥,当然,至今依然有很多人认为他更适合被列为神秘学家而不是心理学家,还好,爷爷不在乎这些虚名~要不我们就见不到这些了不起的思想了。
爷爷当年也是实打实的实验做的很严谨的年轻人,想当年的词语联想测试,简直就是现代测谎仪的鼻祖;咱研究的心理类型,现在被什么九型人格用的叽里呱啦、噼里啪啦的;梦的分析和积极想象技术促进了多少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泡利、文学奖得主黑塞和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奥尔加自称荣格的弟子)……还说啥呢,咱就是个“人学”大师。
然而,让他掉进神秘学这坑的,不仅仅源于他从小的神秘体验,更是他伟大才华的体现——用%*@#¥的不明所以的语言将“移情”这玩意儿讲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可惜的是,最后忘记了大众的智商层级,没有再将这些玄乎的东西用“现代人”的语言抠出来,慢慢地,就被各种流派瓜分掉自己想要的内容,真正的精华留在了荣格心理学自己个儿的圈子里,越来越被分门别类。
好吧,我有点骄傲了。回到主题,为什么荣格掉进了炼金术的坑?
老爷子明确表示:“为了阐明移情,我会转向炼金术象征符号这种看起来非常遥远的东西。”别具一格地在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理论框架下,运用扩充技术和积极想象技术方法,通过研究炼金术,将临床心理学中“移情”现象进行了深入、传神、科学、艺术满分的分析和解读。(在此献上我的膝盖。)
荣格爷爷在《移情心理学》的前言中说到:“只有当我们达到一个外在于我们当今时代的点,并且从这个点观察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才可能对当代心理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和评价。”这是荣格爷爷的论文和著作中总是充满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原因之一,他所谓的文献资料,真的不仅仅是历史,还包括了只要出现在人类历史上的文献……最初让我诧异的就是他的《心理类型学》,整本书前好几章都在讲历史讲文化讲过去,真正涉及到理论的就靠近结尾的三章,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这本书啊,你们想了解和心理类型的理论就去翻第几章就好了,其他都不需要看。曾经,我以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傻傻看完发现依旧不懂,直到我耐着性子从第一章开始看起,才知道一切的铺垫都是有其意义的,从此深刻体验到荣格所说“达到外于我们当今时代的点”是什么意思,才知道为什么文献如此重要,也是从那之后,我习得了一种技能,即任何需要分析的,都能够关联出记忆储蓄库里的素材,通过各个方面去扩充其含义。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因为学无止境了……从那之后,我再看到荣格爷爷噼里啪啦丢出一大堆文献资料的时候,终于可以泰然处之了,从那之后,当我在课上与学员分享材料时,看到他们仿若能吃下一整颗鸡蛋的嘴时,也能泰然处之了。
为啥我又开始看《移情心理学》了呢?因为刚看完《羊泉之书》呀,接下来要重温《哲人与玫瑰园》了,又一炼金术读本。而之前没有逻辑的逻辑此刻就提一嘴了,当然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从逻辑理性角度好难格物一般去描述整体心理学,而越是看图片、壁画、听神话故事,越是能够从深层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和冲突,也能更加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历程。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要读这么多的书,为什么要从事心理咨询这个工作。突然有了个想法,心理咨询是一个深入关系、深入心灵的工作,非常的动情,而我既可以享受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高浓度关系,又可以在咨询结束后享受没有关系的关系。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情感关系,虐啊!
搁笔,休息!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瑞士] 卡尔·荣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jdcz
书名:东洋冥想的心理学
作者:[瑞士] 卡尔·荣格
译者:杨儒宾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0-11
页数:250
内容简介: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搜集了荣格研究儒、释、道、印度诸教思想的文章,是研究当代思潮者不能不注意的一部经典。在荣格看来,东洋思想也罢,类似巫术或迷信的现象也罢,这些都是无意识范围内重要的成分。但对深受东洋思想影响的人而言,无意识是洁净空阔的世界,是有某种先验的精神规范的作用体,它不能与人类身心具有的一些奇特功能混淆,更不能和一些非道德的文化现象相提并论。对荣格来说:东洋思想固然有冥契主义的面相,但它的意义与诡异论(occultism)是相容的,而且连成一体,无法分开。荣格之相信东洋思想,就像葛洪等道教徒之相信老子一样,相通处固然有,但非常奇异可怪之论也不少。
作者简介:
荣格(1875~1961)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苏黎世学派的领导者。他深受弗洛伊德器重,后因理论的分歧,而自创学派。其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论的方法论,扩大潜意识的内涵和功能等等,对心理学及宗教、历史、艺术、文学有深远影响。
荣格是瑞士精神病学家,他生于凯斯威尔一乡村,因父母关系紧张,从小养成孤独性格。1900年获得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2年又获得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5年任该校精神病学讲师。后退职,自己开业。1906年他与弗洛伊德通信,翌年去维也纳会晤弗洛伊德,深受弗洛伊德的器重,1911年他们共同创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荣格被选为第一任主席。不久与弗洛伊德在理论上发生分歧,1914年他离开弗洛伊德,创立分析心理学派。20年代后,他因要研究集体潜意识的性质与现象,远赴非洲、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地考察原始人的心理历程。1932~1942年任苏黎世联邦综合技术大学教授。1944年他又回到巴塞尔大学任医学心理学教授。先后被哈佛、牛津大学等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儒家修身之道的内容
儒家认为人的身与心是浑然一体的杨儒宾,言身必言心杨儒宾,言心必言身,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也不是二元对立。孔子注重整全人格的存在,强调身心一体才能代表完整的自我。《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对人们“三戒”的告诫就是在承认人性本能和生理-身体特点的基础上强调心理-精神调节,以保全生命的健康和人格的完善。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论语·里仁》载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好仁者积极地行仁,恶不仁者只是消极地拒绝不仁。无论是积极行仁还是消极拒绝不仁,最终都归结到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仁是人性的核心,没有仁,人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仁作为能力的美德和行为的愿望由个人尽心尽力地实现,因此它便与心和身都有杨儒宾了联系,并且在形成一个理想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行为的过程中,将身心联在杨儒宾了一起。”(成中英,第98-99页)仁也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道德理想,当“仁”与“身”相辅相成时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论语·雍也》载孔子说:“仁者寿”,《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但当“仁”与“身”发生矛盾,不能兼得时,孔子又提出了杀身成仁的观点。“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其实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虽然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来讲是不得已而为之。
仁是儒家身心一体思想的典型体现。《五行》认为“仁”这一最高道德境界,形成于心,而完成于身。道德要形之于内(心),是生命内在的充盈,虽然就通过行为表现于外(身),显发于形色,内在的道德只有通过身的践行才能实现,身心一体贯通,呈现出金声玉振的圣人气象。正如有学者所论:“仁德是种扎根于形气神一体显现的道德,它是儒家体现的身体观的道德。‘仁’字从身从心,子思借此字告诉学者:道德必须在身体上体现出来,它体现的轨迹可以由心而身,也可以由身而心。”“身心为仁,这是儒家的大本大宗。”(杨儒宾,2000年,第623页)
《大学》提出“德润身,心广体胖”,说明道德修养与身体健康是相辅相成的。《易传·文言》也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也是从身心一体的角度来谈君子修之于内而发之于外,内圣外王,和谐美好的人格境界。
孟子把身心之学更往心为主宰的方向大大地发展了,他把心十字型地立体打开。在《孟子·尽心上》中他一方面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赋予心下学上达的知性、知天功能;另一方面又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认为心能有诸内而形诸外。所谓“践形”是指人的道德精神可以充实浮现于人的身体,是道德涵养经由身体的外在显示。他继续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这里以心为本,以身为末,是一种生理存在与道德存在浑然融会时的崇高生命气象,表现了一种身心合一、内外一体的观念,与上面提到的《易传·文言》的黄中通理正相互发明。此外,孟子还形成了“心一气一形”一体化的身心观,这方面台湾学者杨儒宾先生已经进行了深入阐释。(杨儒宾,1996年,第11页)
荀子虽然认为人的形体是精神产生的基础:“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荀子·天论篇》),但还是强调“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篇》)君子之学是身心合一,内外一体的,可以使人的生命呈现出美好的光辉;而小人则仅仅停留在口耳之间,没有深入内心,其生命自然不可能呈现出美好的光辉。
心为身之主宰 当然,儒家的身心一体观不是身心等量齐观,而是以心为主宰的。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又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并说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孔子没有明确说明“性”的善恶问题,而注意的是“性”作为身心统一的先天本源可善可恶,而“心”作为后天自我的主宰具有向善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怎么样
虽还未读该书,但李老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之末《试谈中国智慧》一篇中,已经详细探讨了“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这两个概念。 关于“实用理性”,他提到“中国实用理性主要是与中国的四大实用文化即兵、农、医、艺有密切联系。”。这种理性,在哲学上,“是处理人生的辩证法而不是精确概念的辩证法”,“重点在解释对立项双方的补充、渗透和运动推移以取得事物或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而不在强调概念或事物的斗争成毁或不可相容”。另外,“历史意识的发达是中国实用理性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他最后总结这种实用理性塑造了中国民族的”中庸心理“,或者说民族性格:”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 正是在这一理性的基础上,李老先生定义了相对西方的”罪感文化“的,中国的”乐感文化“。这一文化”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哲学正是这样在感性世界、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去寻求道德的本体、理性的把握和精神的超越,体用不二、天人合一、情理交融、主客同构,这就是中国的传统精神,它即是所谓中国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审美型的“。 然而”乐感文化“或者说”乐“做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这一提法,并非李老先生首创或独创。《王守仁全集》之卷十中提到”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厚无间隔。来书谓’人之生理,本自和畅,本无不乐,但为客气物欲搅此和畅之气,始有间断不乐‘ 是也。时习者,求复此心之本体也。”。梁漱溟先生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的最后一章《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有的态度》中提到的”仁的生活,”孔子的生活“是“不外乎养的一种和乐恬静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下,人不是“统驭抑制冲动”,而是通过“先事的调理,俾冲动发出来就是好的、妥洽的,没毛病、没危险的“。江文也写(杨儒宾译)的《孔子的乐论》 一书,认为孔子是一位杰出音乐家,并提出”法悦境“的概念。而这一概念的源头则是《乐记》中的”大乐与天地同和“,”只有生命中具有’法悦境‘情愫的人,他们才能进入孔子这位伟大哲人的心灵深处” (见《孔子的乐论》译者序)。 梁漱溟先生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拍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如果我们不能寻得出孔子的这套心理学来,则我们去讲孔子即是讲空话。”。也许,”乐的精神“就是孔子的心理学。而“思的精神”则是柏拉图的心理学。
关于朱熹文化的作文800字
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秀丽,四面群山环绕,而且空气清鲜的地方。这便是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的诞生地—尤溪。
1130年9月15日,伴随着一阵稚嫩而响亮地哭啼声,朱熹诞生在尤溪“南溪书院”。
“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朱熹公园的东南方向。
傍晚时分,步入朱熹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雕刻着十二生肖的石砖路,狡猾奸诈的老鼠、忠实憨厚的黄牛、威风凛凛的老虎……,一个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好像要活了似的。
顺着小路,走进半亩方塘,池塘中央有一座小桥,站在桥上向下看,一条条红色的鲤鱼在池塘里快活地游着,忽隐忽现,时不时还跃出水面,为游人表演“鲤鱼跃龙门”。池塘的左侧有一只“乌龟”,背着一块石碑一动不动,仿佛在等待着游人的到来。半亩方塘的右侧则是两只石鲤鱼,正源源不断地吐出水流。望着溪水不间断地流出,我仿佛看见了清澈的溪水边,诗人朱熹正在作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轻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顺着池塘,走进一扇小门,举目一望,便可看见两棵苍天古树。树干既粗壮,又笔直。犹如两根通天柱一般挺立。
走出半亩方塘,不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音乐,走进一看,原来是音乐喷泉啊!柱子一般的水花冲上云霄,时而喷出又粗又直的水柱,时而又落下星星点点的水滴,伴随着音乐的弦律,喷泉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宛如层峦叠翠的山峰,蜿蜒盘旋。
踏着石板路,依依不舍的走在回去的路上,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一股诗情画意般的感触:家乡是爱的港湾;是幸福的源泉;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地方,我要好好学习,建设更美好的家乡,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陈荣捷的翻译著作
陈荣捷在国外弘扬中国哲学60年,著作等身,还从事中国经典哲学的英译。除《道德经》外,他又译过《近思录》、《传习录》、《北溪字义》、《六祖坛经》。陈氏英译,不只是译文而已,为了推阐中国哲学于欧美,为了方便读者,凡与所译之书可能相关而又必要的知识,以及能增进读者对经典全面了解者,无不悉备。以英译《近思录》为例,除原文622条之外,有长篇引言详述《近思录》编纂及译注之经过,并选译出有关的言论及宋明清与朝鲜日本注家评论共600条,另有附录《近思录》选语统计表、《近思录》选语来源考、中日韩注释百余条,与后来仿造《近思录》选辑之书22种的书目。参见韦政通《白鹿薪传一代宗师——国外弘扬中国哲学六十年的陈荣捷先生》
华霭仁整理【美】、彭国翔译《陈荣捷(1901-1994): 一份口述自传的选录》,《中国文化》15-16(1997年12月)
《庄子哲学》(Philosophy of Chuang Tzu),Cambridge,1929年
《评吴经熊和初大告的〈道德经〉译本》(Review of Wu’s Lao Tzu’s The Tao and its virtue and Chu Ta Kao’s Tao Te Ching),《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61(1949),196页
《现代中国的宗教倾向》(Religious Trends in Modern China),New York,1954年
《老子之道》(The Way of Lao Tzu),印第安那不勒斯(Indianapolis)、纽约:玻白斯-麦瑞尔股份有限公司(The Bobbs-Merrill Co., Inc.),Library of Liberal Arts,1963年,285页
《朱熹对老子的评价》(Chu Hsi’s Appraisal of Lao Tzu),《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25:2(1975),131-144页
《王弼〈老子注〉》(Wang Pi’s Commentary on Lao Tzu),与鲁姆堡(Arrienne Rump),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79年,东亚与比较哲学丛书之六
《中国哲学纲要与注释书目》(An Outline and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Philosophy),纽黑文:耶鲁大学远东出版社(Far Eastern Publications),1959;1961;1969年
《中国哲学原始资料/中国哲学文献选编》(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年。杨儒宾、吴有能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年
《中国传统之本源/根源》(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与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1919-)、华兹生(华生 Burton Watson)、梅贻宝(Mei Yibao)编辑,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0年;1964年第2版
《朱熹与新儒家》(Chu His and Neo-Confucianism),纽约:1985年
杨儒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杨儒宾 余英时、杨儒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